你的位置:龙虎网官网 > 新闻动态 >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发布日期:2025-10-12 08:14    点击次数:138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因为创建者是曹操,后世史家多称曹魏。

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国祚确实最短的,只传了三代、五位皇帝就宣告灭亡,仅仅历时46年。

曹魏为什么衰落如此的快,难道是曹操选择接班人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吗?其实不然。

先说说曹操的接班人——魏文帝曹丕

曹操选择曹丕,因为曹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

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骑马, 十岁开始就随父亲南征北战,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不但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让他更有政治头脑,提高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展开剩余89%

军事上曹丕即位后有五大建树:

一、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二、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在牵招、梁习等将领的努力下多次击败鲜卑。

三、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四、三次亲征东吴,虽然没有取得太大战果,从气势上压倒了东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五、以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以臧霸、孙观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政治上严禁官宦干政,不再让宦官担任中常侍,改由知识分子(士人)担任。

同时他还改革两汉的察举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统一了选拔官吏的标准,澄清了吏治。

经济上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继续贯彻屯田制,保持了魏国经济繁荣,使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

文化上,他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提倡百花齐放,大兴儒学。

在巩固政权上,他在任用司马懿的同时,又时刻对他保持一定的警惕,如自己亲自带兵打仗,让司马懿担任留守。

即使在临终托孤时,也没有让此重任完全交给司马懿,而是让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和司马懿共同辅佐自己的长子,皇位继承人曹叡。

私德方面,他善待曾经跟自己争夺继承权的曹植,没有进行清算,还有比自己小20多岁的小弟曹干。

曹丕去世时主张后事简办,“不树不坟,”,不让自己的嫔妃为其殉葬、守灵,让她们各自回家。

无论从哪方面看,曹丕都是一个合格接班人,是帝王中少有的明君、贤君和有作为的政治家。

如果曹丕是个庸才,他不会让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顺利完成政权更迭,作为曹魏政权的第一代皇帝,曹丕是合格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曹魏还如此短命?

曹丕在位时间太短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承丞相位,称魏王,在当年十一月受禅称帝。

此刻的曹丕刚刚33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本来可以大展宏图,巩固统治,将所有影响曹魏政权稳定的势力全部铲除,好好培养接班人,保证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能顺利交接,让曹魏江山得以延续。

可是英雄命短、天妒英才,曹丕在黄初七年(226年)就撒手人寰,病逝于洛阳,时年只有39周岁。

上天给他的时间太短了,不到六年;如此仓促,让他根本来不及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至于他死后大权落入野心家司马懿手中,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伏笔。

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

曹魏政权的短命,跟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也有很大关系。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上面还有个哥哥曹昂,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是轮不到他的。

但是在征张绣的过程中,由于曹操的一夜风流,让跟随出征的曹昂死于非命。

按说这之后,正妻卞夫人所生的曹丕就是法定接班人。

但是曹操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产生了传位给曹冲的想法。

曹冲是小妾环夫人所生,显然有违嫡长子继承的祖制。

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缘故的;因为曹冲聪明伶俐,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他不仅聪慧过人,并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人想方设法脱罪,“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为此,他深得曹操的宠爱。可惜天不遂曹操所愿,曹冲在十三岁时就夭折了。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下之意是要将曹丕定为接班人了。

可是此后曹操又开始青睐曹植,引发了曹丕、曹植兄弟间的一场夺嫡之战。

曹丕为了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取胜,不得不依靠司马懿。

曹操明白司马懿不是泛泛之辈,对他充满警惕,他曾经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是曹丕为了争夺继承权,只能依靠司马懿,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司马懿的地位,为其赢得了政治资本,树立了威望,也为其篡夺政权、架空曹叡打下基础。

如果曹操在一开始就坚定不移选择曹丕为接班人,也许曹丕就不会那么依赖司马懿,司马懿就不会尾大不掉,曹魏也许就不会那么短命。

曹家的第三领导人曹叡并不合格

曹丕有十个儿子,但是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没有多大余地,因为其余九个儿子有两个夭折,其他七个儿子也大都短命,没有活过20岁的。

因此曹丕只能将皇位传给嫡长子曹叡,合理合法。

曹叡在接班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也老大不小了,完全具备了接班资格,历史上这个年龄登基的皇帝数不胜数,根本没有必要托孤。

曹丕之所以托孤,说明他不成熟,不具备接班的条件。

因此在他在位的十六年的后期,大权旁落,司马家族做大做强,将曹魏进一步推向死亡边缘。

曹魏生存环境恶劣,内忧外患

曹魏建立的时候,如果统一天下,曹叡虽然平庸,但也可以做个守成之君,司马懿有野心也不会得逞。

偏偏曹魏成立的时候,四周强敌环伺,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而且其内部也不稳定,反朝廷势力蠢蠢欲动、兴风作浪。

西南有蜀汉咄咄逼人;诸葛亮在曹叡即位的第三年(228年)就开始对曹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短六年中发动五次北伐。

东南有东吴不断挑衅;东吴也对曹魏发动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一次是青龙二年(234年),东吴大军进攻合肥。

东北则有公孙渊闹独立;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且联合鲜卑,制造动乱。

曹魏内部也不稳定,先后发生了两次叛乱,驻守新城的孟达反叛和西平郡的麴英反叛。

曹魏危机四伏,曹叡靠着司马懿一次次渡过难关,但也让司马懿逐步树立了权威,一步步夺取了军权。

司马懿在对外战争尤其是在对蜀汉的战争中获得了培植个人势力的机会,为灭亡曹魏创造了条件。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36岁的曹叡驾崩,临终将皇位传给与齐王曹芳,托孤曹爽和司马懿。

实事求是地说,曹叡也不是昏君,对司马懿的崛起不是没有警惕,他开始打算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以托付后事,但是被其拒绝。

他这才转而依靠司马懿,但仍旧让曹爽一同为顾命大臣以牵制司马懿。

曹魏内外交困,曹叡不得不依靠司马懿。

假如曹丕交给儿子曹叡的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或者蜀汉、东吴和公孙渊非常弱小,采取保守战略,对曹魏不构成任何威胁,司马家族的影响也不会扩大那么快,司马懿也没有底气和实力发动高平陵事变,窃取曹魏最高权力。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才导致曹魏短命。

当然曹丕的政策方针也不能说没有失误,他登基之后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不遗余力削夺藩王权力。

曹魏藩王的权力跟汉朝有天地之差,藩王不但没有治权和兵权,封地还时常变更,举动受到严格监视,

这个政策虽然避免了藩王作乱,但是也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无法对外臣权力实现制衡,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没有作为。

曹丕削藩的方针没错,错在时机不对,削藩只能在一统天下,政权巩固之后进行,曹丕的削藩显得操之过急。

总的来说,曹操选曹丕接班是没错的,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曹丕也很胜任,只是他太短命,继任者又太无能,将曹操费尽心血建立的政权毁于一旦。

发布于:北京市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